2025年7月1日至2日,“《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的适用:中国和比较的视野”国际研讨会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功举办。本次高层次国际研讨会汇聚了全球顶尖法学学者与实务专家,共同深入探讨CISG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的前沿问题、挑战与未来发展路径,对推动国际商法统一化进程及我国涉外法治建设具有深远意义。论坛吸引了来自最高人民法院、北京仲裁委员会等实务部门,以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瑞士巴塞尔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20余所中外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与会。我院范笑迎副教授受邀出席本次盛会,并作专题报告。海内外嘉宾齐聚一堂,共议国际商法发展大计。

范笑迎副教授在研讨会上作了题为“The Application of the CISG to International Trade of Digital Products in the Absence of Consensus and China's Proposed Path”(共识缺失下CISG适用于数字产品国际贸易的路径及中国方案)的精彩报告。她深入剖析了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商品化给CISG带来的核心困境,即数字产品的法律定性难题,并由此引发的关于“货物”属性认定、合同性质界定以及既有救济规则适配性等关键争议,指出这些问题加剧了全球司法实践的碎片化。针对这一挑战,范笑迎副教授创新性地提出,中国法院可积极适用CISG解决国际数字产品销售合同纠纷。她建议通过衡量买方对数字产品的“经济控制权”(Economic Control)来确定交易性质,并强调应巧妙地将我国法律框架下的数据跨境流动规则与CISG相关条款相衔接,从而清晰界定企业在国际数字产品交易中的权利与义务边界。她指出,该方案不仅能为参与跨境交易的中小企业提供法律确定性,更能通过司法审查机制有效平衡安全与开放的需求,有助于增强我国在全球数字贸易治理中的话语权,充分展现我国制度型开放的智慧与担当。范老师的报告主题前沿、观点新颖、论证严谨,提出的“中国路径”引发了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和高度关注。

本次国际研讨会为全球CISG研究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对话平台。与会代表围绕CISG在数字时代的扩展应用、根本违约与损害赔偿、适用的统一性与可持续性、适用和解释的比较研究以及突出的实务问题等五大热点议题展开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探讨。会议特别强调,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大力推广国际商事统一法特别是CISG的教学与研讨,并加强对法官、仲裁员、律师及企业法务人员的CISG专题培训,同时深化CISG的国际比较研究与学术交流。会议还举行了新书发布仪式,由CISG咨询理事会成员、瑞士巴塞尔大学Ingeborg Schwenzer教授、最高人民法院陈宏宇法官、北京仲裁委员会陈福勇副秘书长、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法学院LLB课程主任郭鹏讲师、施普林格·自然出版社社会科学与法律高级编辑王磊共同为最新出版的《Selected Chinese Cases on the UN Sales Convention (CISG) Vol. 4》揭幕。值得关注的是,我院范笑迎副教授也参与了该重要著作的编写工作,贡献了中国学者的智慧。
法学院始终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与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拓展学术视野,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与国际影响力。范笑迎副教授此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的精彩发言,充分展示了我院在涉外法治、国际商法尤其是数字经济法治研究领域的前沿探索能力。我院将继续推进教研创新,深化国际法与比较法研究,积极参与全球法律对话,为培养精通国际规则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服务国家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贡献天财法学力量。
供稿:范笑迎
编辑:徐 正
审校:闻琳 冯博 张雅辉